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副教授 湯梓辰
教育是什麼?專業又是什麼?家長、老師、教育專業學者又該如何將複雜的教育專業簡單化?筆者(湯梓辰) 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,在經歷過不同工作專業領域,希望能藉由傳遞教育相關知識,提供出一個指引、參考的方向。想了解更多教育知識?可以與湯老師邀稿。
E-mail: jttang0@gmail.com
湯梓辰老師網頁:https://joniangelat.wixsite.com/jttang0
小時候大人總是會在白天或是睡前,唱兒歌給我們聽或是教我們唱兒歌。唱兒歌這似乎成為了一個帶孩子傳承的習俗,不管什麼時代都是需要兒歌的,兒歌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。孩子幾乎都喜歡聽兒歌。兒歌的旋律簡單,歌詞也很簡單,兒歌也是陪伴孩子的成長和智力的載體,是陪伴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,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經常給孩子播放兒歌,對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很大的輔助作用,兒歌的旋律簡單,可以很方便孩子記憶,鍛鍊了孩子的記憶力。而為什麼兒歌對孩子這麼的重要呢?
依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的調查養育一個孩子到大學畢業,平均一個孩子的費用包含了學費、學雜費、補習、才藝班等等費用,佔家庭總所得的21%。換算成每個月,就是父母每個月的薪水,約有兩成都花費在子女教育費用上。以經濟學觀點來看,父母願意花錢在孩子的教育上,多數是期待孩子未來有高收入、好生活、好環境,等等,這即是一個教育的投資報酬率。為什麼父母會花這麼多錢在孩子的教育上?孩子從教育得到的「利得」,扣除父母支付在教育上的「費用」,可以獲得出最大的「純利」,這就是為什麼家長會認為教育對孩子來說是重要的。教育對孩子未來長大是否成功、是否能夠經濟獨立,是非常重要,應該投資甚麼教育,給孩子才是最好的,這就是所謂的教育需要被家長投資的重要原因。
粗心、馬虎、大意、失誤,這些問題是影響人是否可以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。而粗心常常會發生在人們在生活學習中的一種常見現象,不僅孩子身上存在這種毛病,在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著。粗心,說起來是很簡單的兩個字,但它卻包含了很多的內涵,它是指自己理解和會做的事情,由於不仔細而造成的差錯。而粗心不僅僅是會影響我們的學習、工作,並會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。
你的孩子會做夢嗎?你的孩子有沒有半夜因為被惡夢驚醒大哭的經驗?其實從出生那天起,寶寶就已經開始會做各種各樣的夢了。不僅新生兒會做夢,就連媽媽肚裡的胎兒也會作夢。有專家曾經透過超音波觀察胎兒發現:胎兒會隨著夢境做出不同的表情。 夢,是人類大腦的潛意識活動,也是人類情緒和心理活動的反映。走進、傾聽孩子的夢,就能發現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線索。
幼兒成長的過程之中,數學與邏輯是發展的關鍵期。數學概念不是等到小學才教,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引導。以蒙特梭利的論點而言,數概念並非教師所傳授或給予兒童的,也並非自然所賦予兒童的,而是必需透過感官的教育,一種形成的歷程所建構的。下面會介紹各年齡數的觀念發展,跟如何練習,大家可以一起來做看看!
我們現有的社會有一種強烈的觀念,認為人類是社會化的動物,因此我們的教育、教養及兒童發展觀念,通常都著重在如何訓練孩子與他人、或是社會相處。這些狀況雖然是訓練出了人類在社會化的活動,卻也營造出人類的另一個弱點,那就是「害怕獨處」。其實,人類在獨處的時間就是我們發揮創意、人格發展、經驗整合的重要時間。許多人認為我們教養孩子,需要多與孩子接觸,保護孩子不受到孤寂的襲擊。然而,我們是不是就因此忽略了讓孩子享受獨處的空間呢?文章有更多詳細的介紹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:和認識的人擦身而過卻沒看到對方;影視作品畫面中別人輕易能夠發現的錯誤,但自己來回看幾遍也找不到;要不就是要找的東西明明就在手邊、身邊,卻一直視若無睹,或是當在瀏覽網頁時明明需要的信息就在眼前卻怎麼也找不到。更嚴重一點像是,汽車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沒有看到路中間放置明顯的障礙物,而發生車禍。這些是什麼可能的原因呢?下面有關於孩子視知覺的詳細介紹。
遊戲治療大師 Garry Landreth 曾說:「鳥飛、魚游、兒童遊戲」,意思是說「遊戲」出自於孩子的本能,任何文化中的孩子都會自動地玩遊戲,孩子透過「遊戲」來學習生活,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。在遊戲中,玩具就像兒童的字彙,而遊戲就如兒童的象徵語言。心理學家Haim G. Ginott 在Between Parent and Child一書中指出,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,需要理解孩子的內心發展世界。這個世界的表徵就是「遊戲對小孩子十分重要,玩具是兒童的文字,遊戲是他們語言」(Ginott, 1961)。通過遊戲,兒童能表達自己的心思意念,而孩子會有多麼希望家長能夠明白他們心中的慾望、以及欣賞他們在遊戲中的創意和接納他們的感受等心思意念。
人類最初的社會行為發展在胎兒期就開始了。胎兒在子宮內是透過聽覺和觸覺,來感覺外在的刺激。出生之後,孩子會開始與照顧者作互動,進入了社會行為發展。孩子進入兩歲以後,互動對象增加,孩子會開始與其他大人、同儕的孩子進行互動,互動行為也更加複雜。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,他們的生活層面、互動技巧、延伸的社會行為也會有所轉變。幼兒在與他人的遊戲行為代表著個體與外在接觸的行為表徵。當幼兒的社會接觸越來越複雜時,遊戲的行為也會愈來愈愈顯著。這些社會化遊戲行為包括:學習輪流、等待、能與他人合作、分享、組隊等等。這些社會化的行為很難透過知識傳授獲得,多數是在幼兒在遊戲中習得的。
高敏感族是由美國精神分析專家伊蓮.艾融 (Elaine N.Aron)博士在一九九六年所提出。具有高敏感是天生具有敏銳感覺的一群人,他們的大腦內處理感知訊息的神經系統有別於一般人,感覺經常都會被放大處理,而全世界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是高敏感族(HSP,Highly Sensitive Person )。高敏感的孩子經常被歸類及誤判為「難搞」、「難相處」、「想太多」,其實許多時候並非孩子故意搗蛋、作對,而是源於天生的高敏感氣質。面對高敏感的孩子,我們應該怎麼做呢?以下有高敏感特質評估表、孩子特質、及教養建議跟大家分享。
遊戲治療大師 Garry Landreth 曾說:「鳥飛、魚游、兒童遊戲」,意思是說「遊戲」出自於孩子的本能,任何文化中的孩子都會自動地玩遊戲,孩子透過「遊戲」來學習生活,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。在遊戲中,玩具就像兒童的字彙,而遊戲就如兒童的象徵語言。心理學家Haim G. Ginott 在Between Parent and Child一書中指出,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,需要理解孩子的內心發展世界。這個世界的表徵就是「遊戲對小孩子十分重要,玩具是兒童的文字,遊戲是他們語言」(Ginott, 1961)。通過遊戲,兒童能表達自己的心思意念,而孩子會有多麼希望家長能夠明白他們心中的慾望、以及欣賞他們在遊戲中的創意和接納他們的感受等心思意念。
孩子天生就是科學家,他們對身邊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,當孩子對於他們的未知事物充滿好奇、常常問為什麼、不斷地動手探索周遭環境的當下,這些所有的小小行為都是孩子的科學體驗,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是否能夠滿足孩子充滿科學的探索欲和好奇心?又如何引導孩子去找出問題答案呢?過去我們都低估了孩子的能力,覺得孩子對許多事情都不了解,因而大人經常將自己所經歷、所知道的直接給予孩子,卻忽略了孩子自我探究的過程,但其實孩子在探究自我學習過程中,知識和經驗才會更完整的吸收。我們可以透過引導孩子進行「觀察」、「比較」、「分析」、「探究」這幾個步驟來開啟孩子的科學精神!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!
閱讀理解能力是等到上學再開始培養嗎?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就能感受到聲音的刺激;一出生的嬰兒也可以透過父母所說故事中的氣氛、音調高低和節奏,感受爸媽提供的安全感和愛。美國華盛頓大學腦內研究所發現:六個月的嬰兒腦部,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母語與非母語,並會依照自己的經驗,從生活中獲得的資訊。這證實了人會因為聲音、感官、環境的刺激,促進腦細胞的連結,並有助學習及發展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閱讀老師,因此從孩子一出生開始,就是培養孩子閱讀素養及興趣的關鍵時期。培養孩子閱讀素養不是教孩子怎麼去讀書,而是讓孩子為日後閱讀做準備。父母與孩子共讀、多和孩子說話,就是為了孩子學習和閱讀做充分的準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