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ef 的 Art game 是開店後第一批帶回來的玩具名單之一。
除了久聞瑞士 Naef 大名之外,Art game 的色彩 … 幾何形狀等都是我的菜!
發揮想像力拼出宛如立體主義畫作的幻想世界。
Read MoreNaef 的 Art game 是開店後第一批帶回來的玩具名單之一。
除了久聞瑞士 Naef 大名之外,Art game 的色彩 … 幾何形狀等都是我的菜!
發揮想像力拼出宛如立體主義畫作的幻想世界。
Read More前幾天看到一篇報導導寫到,“手足之間平均每小時衝突6.3次,即每9.5分鐘會發生一次沖突。而相差4到7歲的手足,平均每小時會衝突3.5次。哇!家裡若有兩位以上幼兒的爸媽看到這數據,一定點頭如搗蒜!因為〜無時無刻都在衝突!
若要讓小孩把衝突的力氣轉移到其他注意力上,最簡單的就是要讓他們玩“動手動腳”的桌遊。
Read More在2017年的時候,樂高「BrickHeadz」大頭公仔系列,之後還做了各種IP比如說米老鼠,Marvel等等。據說在2019會退場,玩家們就沒有大頭公仔可以蒐集了,怎麼辦呢?
Read More做好的南瓜還可以變回到一束紙, 再收好放進書包, 回家再繼續變變變呢~
這是我教過的DIY勞作中唯一可組又可拆又可多變的, 挺有趣的~🤗
2016年在晨光時間教過小四和小一製作的應景勞作,
果然一年級年紀較小都好可愛哦....大家拿著南瓜在那裡變來變去,
一直戴在頭上說是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公主, 女生超愛南瓜提籃, 一直擺pose要我拍照呢~~
Read More這是梅子綠二年半前在學校當愛心媽媽,在早自習晨光時間教班上低年級孩子們的勞作,當時因為很流行寶可夢,所以在班上造成轟動,梅子綠讓每位孩子都做2顆球+另再讓每位孩子各抽8張神奇寶貝卡。那段期間,孩子們下課時間都拿著自己DIY的寶貝球和同學玩起對戰遊戲,超受孩子們喜愛唷~ 簡單又好玩的神奇寶貝球,大家也可以試試看唷~
Read More剛好有洞洞紙板要回收, 梅子綠就想到可以做彈乒乓球, 立馬去買了60顆乒乓球回來玩! 在夜市裡玩簡直是在丟錢啊~不如DIY自己做免費又可重覆玩, 紙杯不同的排法, 不同的難易度, 會越玩越上癮呢~ 不止娛樂性高, 更可練彈球的距離和專注力呢!
Read More#小小兵爬爬樂好可愛呀~
利用繩子和吸管相互磨擦原理, 讓小小兵爬高高再溜下來, 很有趣呢~
這是梅子綠在2015年教兒子小一全班的晨光勞作, 很受孩子們的喜愛唷~
您也和孩子一起動手做做看, 一起比賽看誰爬得快~
美味握壽司色彩繽紛讓人好想咬一口啊~你想吃哪一個呢? 動手做樂趣多~快和孩子DIY吧!
這是梅子綠在2015年分別帶小二和小一的班在晨光時間做的勞作, 超歡樂又有樂趣~很受孩子們喜愛唷~ 內又詳細教學~簡單又易上手唷~
Read MoreMM沙號稱進化版的動力沙,所以能改善很多動力沙的問題
主要我覺得很棒的是,它不像動力沙容易鬆散,MM沙很容易吸附在一起,而且不容易散開哦!當玩的時候不小心掉出來也沒關係,只要抓取一小塊MM沙黏一黏,就可以很輕鬆的清好了!我想,只要好清理,對爸媽們來說 是很重要的吧!
Read More嗨,我是兩光媽咪柳幼幼!
這回要介紹給大家的是超夯的產品-瓦楞紙板溜滑梯。
腦波很弱的姐當然是看了就立馬準備一組回家給小少爺玩了!
但是身為一個腦殘媽媽,這回依舊是我家老爺幫我組裝(聳肩,有老公不用,傻瓜嗎?)
紙溜滑梯其實還滿多人自製的,網路上的板型也很多…
但、是、我、就、是、懶、啊!
這次要跟大家介紹的是「國字專用磁鐵白板」,非常適合幼稚園中班以上的小朋友們玩哦!磁鐵達人一直都非常人氣的複合軟白板/鐵紙白板,因為完全不占空間,家裡有磁性或是任何地方牆面都可以使用,小孩真的都很喜歡塗鴉畫畫,也拿白板筆當作留言版或是備忘錄,相當多用。
Read More每個女孩,總是有一天想著""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….”,這也就是迪士尼白雪公主裡的主題曲。義大利有一位Andrea Girotto,是一個樂高的愛好者,為了某種原因,他用樂高做了這個夢幻的音樂盒。
Read More這個系列的始於做紀念,家人出國玩沒辦法一起去,就由作品代勞囉! 作品要方便好攜帶,也要適合拍照,於是就衍伸出浮雕畫的作品形式。而現在就成為了100幅世界地標浮雕畫的成就挑戰! #用樂高作品環遊世界
Read More這個系列的始於做紀念,家人出國玩沒辦法一起去,就由作品代勞囉! 作品要方便好攜帶,也要適合拍照,於是就衍伸出浮雕畫的作品形式。而現在就成為了100幅世界地標浮雕畫的成就挑戰! #用樂高作品環遊世界
Read More今天泡芙媽媽要來推薦德國FischerTip馬鈴薯黏土! 非常繽粉的馬鈴薯黏土,安全無毒又可以自然分解,沾水就可以操作囉~又是一個可以好好跟親子共玩的好物! 多變化,居然還可以拿來作畫!!
Read More